|
|
关键字:服装,老字号
浏览: 次 发表于:2008-05-14 |
|
收藏到网摘:新浪VIVI
狐摘
365key
天极网摘
我摘
POCO网摘
博采中心
YouNote
和讯网摘
天天收藏
博拉网
|
|
“现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对老字号没概念。甚至有人去买一些洋品牌的仿冒品,或者就是有几个洋文的不知名品牌,也不愿对老字号多看一眼。”一位长期从事老字号保护的文字工作者痛心疾首地说。老字号的经营问题之外,遍街真真假假洋名牌的夹缝中,老字号的生存空间再次被压缩。 伪洋名牌泛滥 在欧风美雨浸染的上海,西洋的风潮总是引领这个城市时尚的“风向标”。“凡是国外的,就是时尚的;凡是洋文的,就是高人一等的。”有人这样总结。尽管这种崇洋媚外的国民心态一直被批判,但是仍然不能稀释人们对“洋”商标的追捧程度。 服装业最为典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字号服装企业人士介绍,打着国外品牌,其实国内生产的伪洋名牌挤占着老字号本剩不多的生存空间。走进大大小小的商场,打着国外名牌的伪洋品牌拼命标榜着自己的“外国血统”,本土品牌受冷遇,更不用说老字号企业了。生存环境恶劣,有的老字号企业只能沦为其他厂商的代工者,在生存边缘挣扎。 据他介绍,市面上假洋品牌都会起一个好名字,既洋味十足,又容易被人记住,或者就类似真正的洋名牌,比如类似CK的GK。这是成功运作的首要条件。然后在时装业最发达的法国、意大利注册一个商标,近一点儿的也可选择在中国香港注册一个空壳公司。然后这个“洋名牌”的中国“婆家”就摇身一变为该“国际品牌”的国内总代理。 为了使品牌具有历史感、文化气息,一些高明的厂家还对品牌加以文化包装,赋予该品牌以品牌理念和故事。最后,开专卖店一定要选择在高档商业路段或者高端商厦里,店面设计要随着号称的“法国品牌”或“意大利品牌”体现出相关的风格。最后,不停地降价促销,打着国外名牌的幌子,对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吸引力很大。 以A货、外贸的名义销售 “如果不用国外名牌,自然很凹(Out,意为淘汰)。老字号?只有我妈偶尔去买。”在外企工作的Cici如此说道。她是这个城市光鲜的白领族中的普通一员,收入普通,然而她却有些Prada、Chole的衣服、包包。“当然买不起上万一个的包,”然而在这个光鲜的写字楼里,穿着名牌体现身份是工作的必需,也是与这个闹市之中幽静高档地区相匹配的要件之一。她的秘诀是去小店买高仿真的“A货”。 不仅这个城市像她这样的几百万年轻人这么做,有的明星也这么做。上个月,某国际巨星在上海开演唱会期间,去小店买回大量假名牌包的消息在沪上媒体引起不小震动。那时候,接近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时间节点让这件事情更加显得不平常。 如果说血统不正的伪洋名牌借力真名牌,混淆消费者视听,打了法律的擦边球。那么,真洋品牌的仿冒品则以“A货”、“尾单”、“外贸原单”的名义,行侵犯国外名牌知识产权之实。即使有的仿造水平很高,“假冒不伪劣”,但是这种仿造行为从一开始就是不合法的。 在陕西南路、淮海路等繁华商业路段或者人行天桥,时常有人拦住路人,掏出一张有着各种款式的产品图,低声询问“包包要吗?”、“表要吗?”如果“上钩”,便被七弯八拐带至附近黑糊糊的小巷,仅几平方米的屋内,在架子上乱七八糟地堆着标有Dior、Fendi、Armani、Chanel等标识的名牌包,而屋外就是楼内人家的公共厨房。 和北京的秀水街一样,大名鼎鼎的上海襄阳路市场,曾经是国内外游人来上海旅游“购物”必去之地。这里出售大量的假冒国外名牌,一直是心照不宣的秘密。2003年起,上海市各级工商部门对襄阳路市场及周边市场进行了长时间不间断的重点整治,直至2006年6月30日襄阳路市场关闭。据上海市工商部门统计,2007年共查处销售商标侵权假冒商品案件2772件,其中,查处涉外商标侵权假冒案件2136件,处罚款991万元。查处的涉外商标侵权案件主要发生在服饰小商品市场,涉案商品仍然集中在服装、箱包、手表等日用消费品领域,其中假冒侵权服装商标案件最多。 近年来,上海市工商部门连续出台通告,禁止在本市服饰市场和小商品市场销售假冒香奈儿、迪奥、普拉达、芬迪等涉外高知名度商品,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目前禁售商标数已增至60件。 襄阳路市场关闭后,不少店铺转移到七浦路市场、城隍庙市场、地铁地下商铺等商户集中的小商品市场上。虽然有很多检查、抽查,一位工商部门人士坦言,越来越精明的“售假者”把交易地放在了弄堂、小路错杂的民宅之中,发现查处很困难。 近年来,不少人注意到,国外名牌打假动作频频。2006年4月17日,路易威登告赢销售假冒LV的北京朝外门公司;同月18日,路易威登、香奈尔等五大名牌诉北京秀水街市场售假终审胜诉;同月20日,路易威登状告上海家乐福售假侵权案再次胜诉。世界名牌奢侈品公司路易威登一周之内打假连续三次获得胜利。 有人认为,国外名牌高调和密集性的打假,与它们这几年开新店、布局重大城市的做法相配合,说明了它们多年来努力培育播种的中国高端名牌市场正接近成熟。有的名牌打假之路也被质疑:在试水中国市场的初期,利用假名牌热炒市场,有助于扩大品牌传播效应,启蒙消费意识;待时机发展成熟,利用打假正本清源,重塑品牌含金量,提高产品美誉度。这种自伐式的策略成为了叩响中国市场大门的捷径。 与此同时,有的本土老字号,连正常生产都已经无法维系。“悲哀到连假货都没有,处于这种具有讽刺意义的境地”,上述人士感叹。 不论哪一类型的造假,根源在于消费者崇洋的心理需求。而我们日趋异化的消费文化,对国际名牌的盲目崇拜,是对老字号的根本打击。而这则是源于在很多方面抛弃、割裂历史造成的恶果之一。
|
|
相关资讯: |
|
| 暂无相关资讯! |
|
【声明】:
以上文章或资料除注明为bodacn.com、bodacn.cn自创或编辑整理外,均为各方收集或网友推荐所得。其中摘录的内容以共享、研究为目的,不存在任何商业考虑。
目前网站上有些文章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甚至标注错误,此类情况出现并非不尊重作者及出处网站,而是因为有些资料来源的不规范。如果有了解作者或出处的原作者或网友,请告知,本网站将立即更正注明,并向作者或出处单位道歉。
被摘录的对象如有任何异议,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 bodacn@hotmail.com,本站确认后将立即撤下。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