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公布了《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提出了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利用外资布局、经济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工作要点。
此次工作要点的公布,有以下两点重大意义:一方面,这次工作要点的披露充分体现了新近公布《国务院工作规则》中所要求的政务公开精神,规则中明确提出“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国务院及各部门制定的政策,除需要保密的外,应及时公布”,国务院此次高规格、如此重要内部工作内容的公开为今年五月一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树立了很好标杆,也为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确立典型样本;另一方面,此次工作要点选择这个特殊时点公布,主要考虑了近期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特别是一季度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明显超出了此前的估计。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相比,这次《要点》中就今年一些重大调控方向、政策措施及施加程度等重新做了调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热防冷”首度一并出现宏观调控思路中
《要点》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部分中明确提出,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这种既防热又防冷的做法在我国以往宏观调控中还未曾出现过。
我们认为,中央做出这样的决策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三月初国家统计局对地方经济形势调查形成的结果。而且此前坊间就有传闻,今年国家统计局将停止发布3月份各项数据,直到4月下旬召开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为止,调研形成的讨论结果向中央提出经济调控的具体政策建议。从当时调研的情况来看,甘肃省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幅只有8.20%,同比回落7.89%;湖北前2个月投资增幅也大幅降低,只有12.2%,位列全国倒数第5;最严重的广东前两月出口增幅也出现大幅下降,且对美出口出现负增长;全国工业增长也出现放缓,出口增幅大幅回落,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分析背后原因,主要受雪灾、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银行紧缩银根、供电紧张、环保要求严格、新开工项目额度提前用完以及外部环境的恶化降低外部需求,最终导致整体经济面处在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上,热冷交换极易出现。如沿海地区玩具、服装和打火机等中小型企业受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利润几乎被完全挤压,大量企业外撤不可避免。这种情况下,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非常有必要在先前防过热、抑通胀基础上,及时出台新的政策以防不测。
此外,《要点》在“完成今年GDP、CPI、城镇新增就业等目标”前面特意新增了“努力”二字,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没有提及的,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中央对宏观经济趋向的最新判断。虽看似杞人忧天,但如若形势确实不利,“努力完成”既定目标也将是不可避免的挑战。
二、严控粮食等紧张商品出口位居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工具第一位
《要点》在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部分中,主方向仍是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但在具体行动措施上,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有所不同。首先,此次要点突出把“严格控制粮食、化肥、煤炭等出口”放在首要使用手段上,而政府工作报告则是把“大力发展生产,特别要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生产,认真落实支持发展生产的政策措施,搞好产运销衔接”放在了第一位;其次,在严格控制出口类别上,也有所不同。此次要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化肥、煤炭”限制出口项目;第三,《要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诸多手段中,特别强调了部分核心内容,如“坚决制止玉米深加工能力盲目扩张。把握好政府调价的时机和力度,防止出现轮番涨价。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监测预警制度,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遏制生产资料尤其是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我们认为,《要点》之所以在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近期国际粮食市场愈发严重的不利形势,且今明两年粮食生产、市场、消费形势依然不明朗。近三个月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几乎增长了一倍。重大事件上,除3月27日泰国大米出口报价一天内超过30%的涨幅引起全球粮食市场关注外,为了保证本国大米的供应,越南、印度、埃及等大米输出国近几个月都在限制大米出口,甚至在局部地区因供应紧张出现暴力事件。自1月份起,巴基斯坦部署了数以千计的军人来保卫运输小麦和免费的卡车,印尼因大豆短缺暴发了抗议,几内亚、毛里塔尼亚、墨西哥、摩洛哥、塞内加尔、乌兹别克斯坦和也门近几个月来都因食品问题而暴发了骚乱。为防止大米短缺加剧,菲律宾总统3月25日下令政府调查人员追查囤积居奇者,美国方面30%的大米也要进口,而干旱和其他破坏性因素使得澳大利亚等地大米减产,加上储备耗费较高,全球范围内近年大米储备没有增加。严峻的形势甚至引起我国港澳、深圳等地区近期大量抢购的情况。为此,正在老挝访问的温总理专门发表讲话表示国内有足够的库存来保证市场供应。但决定未来一段时间市场不出现大范围恐慌,今年除了在粮食出口上给予严格控制外,还要粮食生产上做足文章,而经历过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后,今年我国整个粮食作业期间突发性气候问题、洪涝灾害是否会大规模暴发仍是一个未知数。同时由于化肥充足供应对春播的重要性,此次《要点》赫然把化肥列入严控出口名单,体现出决策层对今年整体粮食生产的重视性。
另外,在煤炭出口上,尽管近几年我国采取了紧缩煤炭出口的政策,配额逐年减少,但在价格方面仍很被动。2003年我国煤炭出口不到1亿吨,2004-2006年一直稳定在8000万吨,2007年减至7000万吨,今年将进一步减少。煤炭出口量的降低主要是2006年9月15日起动力煤出口退税以及对国内稀缺炼焦煤加征5%出口关税作用的结果。实际上,煤炭企业出口的激情仍很高涨,因为目前国内外煤炭价格每吨相差大约200元左右。我们认为,在我国能源如此紧张局面下,能源作为国家所有,企业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除出口税收政策收紧并严格执行外,还要在出口价格的谈判上改变之前的思路,我们要看到的是不仅仅眼前的200元价差,也不是持续多年的低价煤炭长期协议,而要从根本上取得煤炭,特别是优质煤出口定价主动权。按照惯例,日澳煤炭出口价格以澳大利亚港口煤炭价为基准,而中日煤炭出口价格又以日澳煤炭出口价格为标杆,尽管澳大利亚港口价格在130美元每吨的较高价位上充满诱惑力,但如果回顾一下近几年拥有全球铁矿石绝对产量控制权的国家定价就一清二楚,从2005年到2007年,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分别上涨71.5%、19%和9.5%,2008预计全年涨价超过65%。而我国作为全球铁矿石最大需求国始终没有话语权,只是被动接受。回到煤炭出口上,我国位居世界煤炭出口第二大国,却在定价上为什么总处在被动,况且目前国内煤炭、电力供应也处在严峻的紧平衡状态,这种被动的局面必须改变。此次《要点》把“把严控煤炭出口”也列入第一位,是在关键时期非常明智、正确的战略性抉择。
三、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调整中消费的不足
《要点》在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部分中,与政府工作报告相比,增加了“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拓宽服务消费领域,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内容。其中,稳定消费预期与扩大即期消费,更多的考虑了目前的通胀、外部需求等情况,特别是今年前两个月消费数据以及央行调查居民消费信心均已显示出疲软迹象,要扩大消费和稳定消费预期,必须出台福利性更强的消费政策,而这个过程还需市场秩序规范和整顿,尤其是市场流通环节对启动整体消费与抑制通胀中的不合理涨价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利用外资更注重产业升级与产业内移的需要
《要点》中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部分,提出优化利用外资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稳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其中,与政府工作报告相比,增加了“继续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制造等产业以及节能环保领域,推动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增加,一方面在于优化外资利用结构,着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点》提出的时机也非常重要,通过引导外资向中西部、东北地区的转移,可以给东部、东南部目前外资、港资、台资以及国内企业一个明确信号,到资中西部、东部资金与产业需要的地方,可能在未来会获得更多优惠,且能继续分享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成果,从而避免我国东部诸多产业面临向外转移的威胁,也不至于就业出现整体性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