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去年年末的两次会议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都提到同一个观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正在提升。
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业比较优势正在消失”的说法,杜钰洲在中国服装行业高峰论坛上表示:“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提升空间还很大。”
在纪念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上,杜钰洲又表示:“中国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将长期发挥作用,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比较优势升级和梯度转移是中国比较优势延续的两大趋势。”
在全球深陷金融危机之际,在中国服装出口形势严峻之际,在“寒冷”的2008年结束之际,杜钰洲会长两度提醒行业要看清楚我们自己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的确,我们应该看到——
中国当前有13.2亿人口,城乡差别、生产力差别将长期存在。中国城市化率2007年才上升到44.9%,城市化进程还很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纺织工业,决定了纺织工业比较优势将长期存在。
由于近十几年来我国二元经济的距离拉大,纺织工业与全国工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差距在拉大。伴随着逐步缩小二元经济差距,纺织工业工资提升速度可能高于一般工业,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比较优势梯度转移有其它国家无可比拟的巨大空间。2007年中国东部沿海纺织职工小时工资(国际华纳公司公布)是0.85美元,这个水平是中国中西部工资的1.55倍。将劳动密集加工环节向国内欠发达地区转移,形成跨地区产业链,既保持国际竞争力提升,又能拉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仍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尽管我国东部沿海纺织工人工资高于一些国家:是印度的1.23倍,印尼的1.31倍,越南的1.85倍,巴基斯坦的2.02倍,孟加拉的3.04倍。但是,劳动力成本与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相比,仍然仅为其1/10-1/20。
另外,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力在提高。以2007年与2002年出口竞争力系数为例,虽然中国纺织人均工资提高了95.85%,但纺织纱线出口竞争力系数却提高了20个百分点,织物提升了32个百分点,针织服装提高了25个百分点。
正如杜钰洲会长所说——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发展中延续和提升比较优势是新时期巩固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2009年,又是考验服装业的一年。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认为,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不过,他乐观的估计2009年世界经济会走“L型”,而中国宏观经济将走“U型”,有望率先走出低谷。在正确分析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坚定信心,抓住劳动力比较优势为我们赢得的宝贵时间,努力优化产业结构。毕竟,只有产业升级和提高综合国际竞争力才是根本出路。我们期望着,中国纺织服装业能够在2009年率先走出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