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服装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平均上升了15.16%,劳动力成本平均上升了13.25%,原材料成本平均上涨了8.89%,财务、运输、监测、能源等成本平均上涨了7.34%,被调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平均下降了2.31%,而这一调查的对象还是行业中经营较好的大中型企业。 作为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外向型经济的代表,在成本压力下,目前纺织服装行业2/3的企业靠着0.62%的利润率在熬日子,盈利能力的持续恶化已成为不争的现实。 然而,国内服装行业的领军企业杉杉集团却逆流而上,实现了业内难得一见的“三丰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08%,利润同比增加5.6%,国际市场份额增长了20%。 “所有企业都在消化成本,如果不是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在生产、品牌、渠道上都先人一步进行调整和升级,搞粗加工的杉杉肯定也会被成本压垮,” 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说,“企业家不能只做忙人,忙则盲。要抬眼看世界,对有前瞻、有准备的企业,现在正是整合行业资源的大好机会。” 抢先产业梯度转移—— 寻找比较优势,在成本更低的地方建厂 当同行被微薄的利润率逼得不敢接单的时候,杉杉股份旗下的宁波新明达针织有限公司不仅在大规模接单,而且还在扩建。2006年,新明达在安徽芜湖投资一亿元的生产基地正式投产,次年就完成了销售收入两亿元,实现利润1500万元;2007年,在柬埔寨的工厂也正式投产,预计今年的利润将达700万元。今年10月,在江苏宿迁还将建起一家垂直一体化的针织厂。 “产业梯度转移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是消化成本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安徽等中部地区的劳动力比宁波要便宜20%,而在柬埔寨设厂可以规避纺织品配额封锁。”拥有1万多名员工的新明达是典型的出口加工型服装纺织企业,新明达董事长邱妙发算了一笔今年上半年的成本账:出口退税调整使企业利润减少了900万元;人民币升值让利润率下降了3.9%,影响利润1800万元;劳动力成本增长了25%,涉及支出3000万元;水电煤涨价又吞掉了1200万元的利润;原材料方面,仅染料价格就上涨了三成,同比多支出400万元。 “去年一年的利润才6000多万,今年上半年的成本就增加了7000多万元。可是我们的利润率还保持在6%以上,如果没有柬埔寨的工厂,很多高利润的订单我们承接不到。”邱妙发介绍,产业梯度转移的好处不仅在于降低了劳动力成本,而且使公司在与外商谈判中的地位提升了。 在服装出口加工谈判中,外商为防止风险往往把订单分配给不同国家,在多国设有加工基地的企业更受青睐,议价能力高,比较容易承接到一揽子合同订单,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去年美国一家公司给新明达的单子是700万美元,今年就升到了2000多万美元,其中30%都在柬埔寨加工。还有另一家美国公司的订单70%都是指定在柬埔寨加工的。“如果不是3年前就开始产业转移,今年我的日子也不会这么滋润。”邱妙发颇为得意。 工艺升级拓展利润空间—— 人无我有的工艺技术使加工费翻倍、订单排队 一件普通西装上衣加工费只有15美元,由于恶性竞争,价格还在下滑,企业获取的利润能给工人发工资就不错。 一件高品质全麻衬西服上衣的加工费能达到50美元,由于全国仅有三四家大企业系统掌握该工艺技术,企业有了议价权,意大利、希腊、俄罗斯的订单排队上门。 据杉杉集团国际贸易部总经理朱素君介绍,今年上半年,杉杉的出口订单数量少了,可是单价高了,普通加工费每件涨了4.5美元,高档加工费则翻了两三倍;美国订单少了,中东和欧洲市场打开了,仅今年一季度,欧盟订单就增长50%以上。这其中全麻衬与半麻衬工艺“功不可没”,三条高标准生产线换来了每月100多万元的利润。 生产规模没有扩大,订单数量没有猛增,但是企业效益却更好了。“随着全球能源材料价格上涨,我们长期依赖的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资源成本、低能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知识产权成本的‘低成本战略’已经没有任何优势,企业必须从重视规模数量转向重视质量效益,而且必须向技术和品牌要效益。” 郑永刚说。 在新明达,邱妙发也看到了技术升级的魅力,厂里一台调线大提花机价值140万元,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高端织造设备,可以织出30多种颜色的面料,全宁波绝无仅有,周边许多中小企业接到订单后不得不跑到新明达来订购面料。“这两年花在设备升级上的费用近两亿元,可是这投资真值。” 放弃低端向品牌要效益—— 品牌“抗压”能力强,附加值比要素成本升得快 宁波鄞州区杉杉时尚产业园的花园式厂房中,dunhill等世界知名品牌的巨幅广告矗立其间。 杉杉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郑学明认为,杉杉从2002年开始实施的“多品牌、国际化”战略已经初见成效。今年上半年,杉杉服装主营业务收入6909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其中11个国际品牌的销售收入增加了40%,利润上升了20%;自主品牌杉杉的销售收入也增加了20%,利润增幅达15%。“高品位高质量的服装品牌不受成本上涨的影响,企业拥有加价权,而消费者对品牌服装的涨价并不敏感,因此其附加值比要素成本升得快。而且多品牌可以规避单一品牌的生命周期给企业带来的利润风险。” 据介绍,杉杉与意大利同行合作,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高档的西装工艺技术和最先进的管理流程,使杉杉服装的制作工艺由原来的2.5级逐步达到5级以上,物流管理、运营模式等方面更国际化,同时还培养了自己的设计团队和品牌运作人才。“以前做服装外贸是来样订做,现在我们主动放弃低端,采取外贸与品牌相结合,很多欧洲买手会选中杉杉的设计运用于他们的品牌。当企业慢慢站到了产业链的上游,自然也有了议价权,消化了成本。”朱素君说。 即便是贴牌加工,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利润也比低端产品高5个百分点。据邱妙发介绍,高档市场门槛高,不仅设备技术要有保证,对企业社会责任、环保认证等多方面都有严格要求,能参与竞争的企业少。“过去中高端产品与低端产品在新明达的比例为3∶7,目前这个比例倒了过来,在今年这种年景下,利润还增加了1.5%,低端市场留给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去抢吧。” 开源节流双管齐下—— 开辟渠道,从紧盯要素成本延伸为减少过程成本 销售渠道和终端对于服装企业而言,是消化成本的最大筹码。早在1999年,杉杉就率先在全国推动渠道“瘦身”,“剥离”生产以及原有的自营销售渠道,引入国际通行的特许加盟销售模式。特许加盟与直营旗舰店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了服装产品零库存,加速了资金周转。杉杉今年又推出了le coq sportif和QUA两个品牌的网络销售。“月销售额增长迅猛,已经由最初1万元涨到了目前的5万元,可见服装销售与生活方式相结合才会抓住消费者,占有市场。”郑永刚透露,今年杉杉还将建立集纳国内外服装品牌的奥特莱斯,实行折扣直销。“美国的奥特莱斯有200多家,日本有27家,我们国家才刚刚起步,这将是新的盈利点。” 除去开源,杉杉在“节流”上也做足功夫。新明达一次性投入350万元进行了企业节能降耗的设备改造,中水回用系统和冷净水回用系统每年分别可节省120万元,热能回收系统每年可节省60万元,变频节电技术的应用让企业每年节约10%的用电量,相当于节约了100多万元,掐指一算,不仅一年就把投入成本收回,还节省了50万元的开支。 宁波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强表示,面对此轮成本上涨,宁波纺织服装企业普遍表现得比较镇定。“服装产业横贯第一到第三产业,企业从紧盯要素成本延伸为减少过程成本,不仅向制造要效益,更要向管理、向品牌、向服务要效益。企业应该把现在的经济环境当作一种常态,通过产品及产业链的高端化、技术和工艺的高新化和整个产业的服务化来化解成本压力,实现产业的整体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