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服装设计大师圣·罗兰6月1日在巴黎辞世,6年前隐退时说过的一句话,兴许可以拿来作为圣·罗兰的人生总结––“为了生存,每个人都应该抱有审美主义的幻想……眼花缭乱的世界啊,最终让我冷静。”
何叶
这是时尚界一个真正的噩耗。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早在1958年,就通过Christian Dior品牌释放出一个21岁天才男孩的梦想,让整个世界为之心颤;其后,又用强势的三字母Logo“YSL”驰骋时尚界长达半个世纪,成为20世纪后半期最持久知名、最具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大师––6月1日,于巴黎与世长辞。享年71岁。
在1957年到2002年的漫长设计生涯中,圣·罗兰对于时尚界而言,有如走在前端的先进改革分子。他察觉到时代的变迁,同时亦勇于挑战传统权威,创新各种新线条,重新定义了现代女性的着装风格。他裁剪出的水手装、郁金香线条、喇叭裙线、鲁滨逊装和最勾人遐思的“吸烟装”,曾经被奉为极致经典,如今追忆起来,竟仿佛一座座难以翻越的纪念碑,令人体味到绵长的锥心之痛。
“我这个裁缝的小小工作,就是以制作衣服的方式来反射我们的时代”,他曾经扶一扶那副超大的框镜,舔一舔嘴唇,这样腼腆地剖白过自己。
Dior时期:
“小太子”晋级“时尚王者”
出生于1936年的圣·罗兰在他年幼时就被说成是一个“安静得近乎退休老人般的孩子”(他成年后也具有同样的气质)。除了游泳、戏剧和对时尚的关注,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休闲活动。11岁时,他观看了一次莫里哀的戏剧“School for Scandal”,沉醉其中不能自拔,竟然自己制作起了戏服。之后,作为一名懵懂少年,他就开始为自己的母亲设计衣服,再请当地的裁缝制作––母亲从此成为儿子的超级粉丝,所有他的服装秀都牢牢坐在首排,一生从未穿过其他品牌的衣服。
虽然父母希望圣·罗兰学习法律,17岁的他––消瘦,棕色头发,忧郁的蓝眼睛总是被一副大框眼镜遮挡着––还是带着对戏剧和时尚的痴迷前往巴黎。先是在巴黎时装业工会学校短暂地进修,直到觉得“非常无聊”才离开,接着,他用来参加比赛的一幅裙装设计图赢得了生平第一笔奖金,这引发了Christian Dior品牌对他的一次面试,圣·罗兰的天才由此被发掘。
之后的三年,圣·罗兰和迪奥非常密切地在一起工作,后者亲热地称呼他为“我的小太子”,或者“我的得力助手”。直到1957年,迪奥猝死,Christian Dior品牌把圣·罗兰扶上了总设计师的宝座。那时候他才21岁,他发现自己已经坐上了一家年营业额为2亿美元的服装巨头公司的头把交椅上,外界对他的评论是:1947年迪奥先生激进地把女装变革为“细腰峰臀”的新风貌格局,但圣·罗兰又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
圣·罗兰在新岗位上的第一个服饰系列于1958年1月30日亮相人前,即是成为永恒的“trapeze”,一个异常年轻鲜嫩的服饰系列,从削窄的肩部线条和高腰轮廓开始,上部的温和乖巧在腰部骤然奇峰显现,发展到野性的下摆造型。这个系列让时尚界为之疯狂,圣·罗兰变成了从欧洲到美洲人尽皆知的名字。他为Christian Dior设计的最后一个服饰系列是1960年7月的“chic beatnik”,充溢着美丽的编织翻领毛衫和黑色皮革夹克。这个系列引发的热潮稍微有点降温,因为他的设计最终从激动人心归于平和稳固。
那年的9月,圣·罗兰人生的转折点到来。他穿上了军装,去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战争中服役。战场终究把圣·罗兰击垮了,服役没多久,他就因为严重的精神焦虑症被送入医院。与此同时,不耐等待的Christian Dior把他的职位转给了他曾经的设计助理Marc Bohan。圣·罗兰则在巴黎近郊的一家私人疗养院依靠酒精和麻醉药品度过了一段沮丧灰暗的人生低谷,直到进入一家军方精神病医院才彻底康复。
YSL时期:
令女人不能自拔的服饰鸦片
好在与生俱来对时装的深切之爱给了圣·罗兰振作的力量。1961年9月,圣·罗兰宣布,和自己的亲密友人皮耶·贝乐(Pierre Berge)合伙创立YSL服饰品牌,开设高级成衣精品店。1962年1月19日,圣·罗兰的首次个人系列发布,这次成功直接把他的成衣产品顺利地推向了其后全球精品店的遍地开花––近500家店铺,除了女装,产品线还延伸至领带、珠宝、皮草、鞋子、男士服装、化妆品、香水,还有烟草。细想之下,在那半个世纪,艺术和电影戏剧领域,又哪里没有过YSL的影子?
“这个穷小子做到了他的极致。”华美的幕布涌动,圣·罗兰躲在后面笑评自己。
高雅的YSL晚装系列通常从艺术家画作中采撷灵感,比如毕加索、莫奈、马蒂斯,它们因而充满了令人迷醉的印花和精细的珠饰。世人不会忘记他1965年推出的“Mondrian”系列,基于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线性绘画而设计,以及1976年的“rich peasant”系列––这两个系列带来的震撼性效果搅动了时尚界,乃至巴黎的服装秀移至纽约上演时,“他的美国仰慕者为此沉静了数分钟”。服装秀后,圣·罗兰说:“它们把我对服装的所有梦想悉数融合在一起––所有我看过的小说的女主人公,歌剧主角、绘画的主角。这代表了我的心,我的全部所爱,都给予了这个服装系列。”
喜欢他的服装的女人个个不同凡响,尤其是法国名媛Nan Kempner,自1958年穿上生平第一件圣·罗兰亲手打造的高级定制装后,一发不可收拾,之后的40多年里,每逢圣·罗兰举行发布秀,必定到场,“唯一缺席的那次是因为父亲过世。”她甚至还有一个著名的“哀叹”:“我要光着身子被火化。等我死了,那些衣服可以开一家时装店了。”––想见这其中大半都是出自圣·罗兰的手笔。
1983年前后,圣·罗兰47岁,他的地位俨然是女装设计师的“高深学者”,极受尊崇。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服装学院举办了关于他的服饰展览,这是该博物馆第一次为一位在世服装设计师举办展览。策展人Diana Vreeland称圣·罗兰是“一个活化石”和“时尚界的领导者”。并毫不含糊地表示:“无论他是什么,反正所有年龄层的女人、所有国家的女人,都只能追随而去。”那是一段圣·罗兰的梦幻时光,他获得了美国时尚设计师协会颁赠的1982年度设计师殊荣,1985年获得了奥斯卡所颁发的特别奖项以表彰其在服装领域中的终生成就,法国总统亦授予他荣誉军团骑士级勋章,这是法国总统第一次为时装设计师授勋。
隐退前后:
没有一样东西会显得陈旧
关于圣·罗兰服饰成就的展览举办到纽约后,美国人疑似把他的设计生涯给神化了。《纽约时报》曾撰文道:“是什么让这些衣服令人称奇?除了它们惊人的美,更是因为没有一点东西看来是陈旧的。”
其实,他的设计风格已经逐渐趋于经典温和,人们习惯于把他诠释为“古典主义审美的现代服装设计师”,这也许是他设计生涯晚期的一种成熟的沉淀。他在1983年的一次访谈中说:“女性的衣橱不应该每隔6个月就颠覆一次。你应该妥善运用你已经拥有的单品,适当添加。因为它们都像永恒的经典,不应该被随便丢弃。”
因为他的太多设计作品被主流时尚界所追捧,亦同样被其他设计师所频繁“引用”,圣·罗兰终感厌倦。设法保持了自己的设计血脉后,他生出隐退之心。
2002年1月,圣·罗兰在巴黎第五大道的设计工作室里召开了一个小型新闻发布会,宣布退休,众多时尚编辑和两眼红红的亲朋好友无奈接受了这个事实。一个礼拜后,他又宣布把设计工作室改建成一个博物馆,展出其著名的“吸烟装”和其他获得荣誉的服饰。至此,圣·罗兰这个服饰改革者以及传奇生平的演绎者,变成了人们肆无忌惮的追忆话题。
人们津津乐道于1971年,YSL男装的广告海报上他竟然裸体出境;1977年,他把自己的一款女士香水命名为“鸦片”,招来舆论哗然,此举被人恶意联想是他“在为自己曾经的瘾君子身份做标榜”;1994年,他认为美国品牌Ralph Lauren抄袭了自己的男士无尾礼服设计(这款打上圣·罗兰标记的男士服装多年来一直被他反复翻新),最后胜诉。
这样一个时而腼腆、时而激进、时而强大又时而羸弱的服装设计师,圣·罗兰至少终生保持了一种独特的优雅。他与一条名叫“Moujik”的法兰西斗牛犬生活在一起,他的家被奢华的装饰和古董,以及他终生所爱的艺术作品所填满,包括毕加索、让·古克多、乔治·布拉克、时尚插画家克莉斯汀·贝拉尔的稀世珍品。他经常说,贝拉尔是对他的设计产生巨大影响的艺术家之一,“尤其启发了我对于服装色彩的运用。”
2008年6月1日,圣·罗兰的辞世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言语。但6年前他隐退时说的一句话兴许可以作为他人生的总结––“为了生存,每个人都应该抱有审美主义的幻想。我品尝过害怕和对孤单的恐惧;我也品尝过那些‘只可共享乐而难于共患难的朋友’给我带来的痛苦,它们就是镇定剂和毒品;我还尝过监牢般压抑的沮丧感和在医院的禁闭。但是有一天,我还是走出来了,眼花缭乱的世界啊,最终让我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