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良民吗?”近来,这句话在广州是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在第103届广交会上索要“良民证”引发了诸多争议。
广交会开幕前10天,组委会组织者突然发布通知,要求所有国内参展商代表、境外公司驻华机构代表、记者等办理进馆证时必须提供本人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
这一突如其来的新规定,引起商人们的普遍愤懑和舆论的一片哗然。
“广交会在炒作,用这种方法引人注意,就像明星闹绯闻搏出位一样。”被这纸无罪证明弄得人仰马翻之后,商人们不忘调侃两句。在某纺企部门经理看来,由于近年全国性交易会遍地开花,抢了广交会的生意,这几年广交会的吸引力大大下降,于是组织者以“良民证”来吸引眼球。
面对参展商的不满和各界的质疑,广交会的回应是,“绝对不是毫无理由和作用的规定”,目的是为了保障广交会的安全。据称,之所以采取严厉措施,正是“鉴于第103届广交会治安及反恐形势严峻”的判断。
由于近期国际国内形势,为了确保安全,广交会组委会出此“良策”或许算得上用心良苦。但一张“无厘头”的证明究竟能否解决什么问题?广交会索要“良民证”又是否合理、合法?
“用严肃的行政手段做着不严肃的事情”,有专家评论,该事件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激烈抨击,主要原因是广交会过于注重“形式安全”,而忽略了“交易效果”。
作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已经走过了50余年,被喻为“中国出口情势指标”,其品牌地位和影响力不言自明。本届广交会以一纸不甚靠谱的无罪证明开场,究竟为哪般?
“今年就没打算去,现在参加广交会的效果大不如前了。”绍兴一家化纤企业负责人说,不参加这次广交会,倒不完全是因为“进馆要办无犯罪记录证明”,主要是因为广交会举办至今,已越来越失去吸引力。此外,更多的纺织企业“转战”到面料展,从行业角度来讲,其风头已经盖过了广交会。
“生意不好做,交易量冷清,不敢接单”,正是本届广交会上纺织类参展企业的现实写照。更有消息称,纺织品参展企业定单平均减少20%。
显然,眼下已是出口情势低迷的非常时期,在创新不足的情形下,广交会实在不该成为“安全”的示范,而应考虑如何重新焕发贸易活力。